一个拒绝拿枪的军人却凭一己之力在战场上救下75人获得了最高荣誉

原标题:一个拒绝拿枪的军人,却凭一己之力在战场上救下75人,获得了最高荣誉

影片改编自二战上等兵军医戴斯蒙德·道斯的真实经历,讲述他拒绝携带武器上战场,并在冲绳战役中赤手空拳救下75位战友的传奇故事。影片于2016年12月08日在中国上映。

德斯蒙德幼年时,与哥哥打架,差点失手打死哥哥,为此他在上帝的画像前忏悔祈祷,教义认为,杀人是最恶的行为,上帝创造人类是希望人类互相友善,而不是掠夺和屠杀。

这次意外的事情,让他坚信人的生命不可侵犯。对生命的敬畏也逐渐成为德斯蒙德的信条,在他救被车撞的路人就能看出。

由于他的父亲参加过一战,在死人堆里活下来,这也给他留下阴影,因此他酗酒,打孩子和老婆。德斯蒙德不能忍受父亲对母亲的暴力行为,有次,在父母吵架时,他愤怒夺过父亲手里的枪,对准父亲,虽然他没有扣动扳机,但他在心里已经将父亲杀死。因此,他认为自己已经做出了最恶的行为,出于忏悔的原因决定不再持枪。

德斯蒙德这一信仰,如果在和平岁月是很容易践行的,可是在战争年代,这在很多人看来,他无疑是异类中的异类,难怪军中上下人等一定要将他赶走。

为这份信仰,德斯蒙德也曾自我怀疑,受尽无数痛苦、嘲讽质疑,最终在战场上,在那些血肉横飞的残肢、烧焦的活人里,他仅用一双手、一个急救包和一条绳子,在自保尚且困难的情况下,布满血痕颤抖的双手用绳子把人一个一个送下悬崖,他以这样的方式,在这样的人间地狱,向世人践行着自己的信仰。

本片有一大争议,就是作为一部战争片,其中的宗教氛围过于浓郁。我倒觉得,德斯蒙德本身就是一个个例,正是他的信仰成就了他。

电影中有一幕,当德斯蒙德运回一个重病伤员时,另一个军医对他说,你不知道伤员要分类,意思是救不活的就不用救了。德斯蒙德回他,都没救过怎么知道救不了!从这里就能看出,他对每一个生命的重视和珍惜。这份对生命的珍重,正是他对信仰的始终坚守。

世上总有一些传奇人物的存在,这些奇迹的出现,总会改变世界,让人在无奈的现实面前,不至太绝望,备受鼓舞。

这部电影在信仰的主题下,还兼顾了战争片的全部要素,战地大小场景一个不少,大场面和小空间的追逐戏并重,人物性格与情感性表现十足,期间还不乏对于敌军,也就是日本人的刻画。

吊死的士兵,无助的逃兵,切腹的军官等等,满足了大家对日本人在战场上的各种想象。

炮火交加,子弹乱飞,肆意的爆裂,与死亡赛跑的士兵,以及遍地的焦土和残缺的尸体。

面对漫天的枪林弹雨,再配上极为逼线D,却让观众有种不自觉身临其境的感觉。

前一晚,两个战友一个战壕里过夜谈心,第二天另一人就被穿了几个弹孔,死不瞑目。

影片故事背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中伤亡人数最多的——冲绳岛战役,改编自上等兵军医戴斯蒙德·道斯的真实经历。

戴斯蒙德1919年出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州林奇堡市,他的父亲威廉托马斯·多斯是一名木匠,不过在电影中被塑造为一名一战老兵。

其实际入伍时间是1942年4月,服役年份为1942–1946,隶属美国陆军第77步兵师-第307步兵团-第一营B中队,历经了关岛战役、雷伊泰岛战役与冲绳岛战役。

在攀爬上坡后,美军遭遇了日本的负隅顽抗。短短几分钟,美军伤亡者迅速超过75人。剩余的部队纷纷撤离,但戴斯蒙德却不是其中之一。拒绝退出杀戮地带的戴斯蒙德,为无法及时撤离而遗留战场的伤员提供紧急援助。

据说陆军长官认为,戴斯蒙德在那场战役中一共救了约100人,但戴斯蒙德本人却很谦虚,表示自己只救了50人。最终荣誉勋章的发放表彰中,取其平均数:75人。

戴斯蒙德在战争期间受伤过三次,后确诊感染肺结核,不久之后便在1946年退出服役离开部队。之后度过了5年时间的修养和治疗,并于2006年3月23日去世。

1945年10月12日,美国政府针对戴斯蒙德在冲绳战役中的英勇行为,特授予其荣誉勋章,杜鲁门总统亲自颁发。

01特别老派的热血直男片,甚至觉得叙事目的性强烈到有些直白。然而,就是好看。前半部分就是压制观众情绪,后面的战争就是帮主角和观者释放,去证明主角。战争场面太硬了,血腥可怕,看到紧张,如炼狱一般。

02“每个人的信仰都值得尊重,这就是最真实的我们” 好久没看到如此热血经典范儿的电影了!复古老派,却看得老泪纵横。

03后半段足足1小时的战争场面,哇~热血沸腾!就算全世界都不理解你、抗拒你,依然秉持住自己的信仰绝不动摇。这种信念说的是男主角本身,也在讲梅尔·吉布森自己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作者 admin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