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业陪跑30年她才是今年奥斯卡最大遗珠啊!

最近落下帷幕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,最佳女主角的小金人颁给了《宠儿》主演奥利维娅科尔曼。

虽然科尔曼在《宠儿》的表现也非常突出、非常优秀,是影后最有竞争力的候选人之一。

但是奥斯卡几大前哨战,最佳女主角都是另一个女人:《贤妻》女主角,格伦克洛斯。

格伦之前曾经六次提名奥斯卡,从1983年第一次提名整整陪跑了36年,今年是她的第七次提名,仍然没能中奖。

“悲催”程度堪比小李,仅比艾米亚当斯多一回。试问奥斯卡评委们,什么时候能给奶奶颁一座奖杯啊!

很多人说奥斯卡欠她一座奖杯,不过,她在拿奖之前就说了,不想靠别人的怜悯才拿到小金人(Pity Oscar)。

总觉得,她就是今年奥斯卡最大的遗珠,因为她在《贤妻》里的表演,完全值得一座奥斯卡小金人。

《贤妻》里她把错综复杂的情感,压抑在平静的表象下,整个过程很少有炫技式的爆发戏。

格伦的表演虽然不张扬,但还是能感受到她压抑的表面下,蕴藏的巨大能量和丰富层次。

按照各家网站的评分来看,《贤妻》就是颁奖季常见的那种特别平稳、常规的电影。

确实,如果没有格伦克洛斯精湛的表演,这部电影很有可能就完全流于平庸了。

如果没有影片中这个特殊又复杂的女性形象,最近一段时间在大多电影里担当配角的格伦,距离她的影后小金人,可能还得再多等几年。

就《贤妻》本身而言,它是非常符合当下社会语境的电影,正好与余热未消的Me too运动所宣扬的精神相契合。

用编剧简安德森的线年的时间才被拍成电影,但如果它是在14年前问世的话,有很大几率被埋没在角落里,在历史的尘埃中被人遗忘。

《贤妻》改编自梅格沃尔策的同名小说,简安德森早在2004年就买了改编版权。

在当时,好莱坞没人愿意把钱和精力投资到一部女性,特别是年长女性为主角的电影项目上。

搁置了十多年,安德森陆陆续续改了将近20遍剧本,然后中间有几次把故事放下,觉得它永远不会有机会问世了。

安妮斯塔克是格伦克洛斯的女儿,母女俩在影片里演了同一个角色的青年与老年

不过最后她在经纪人的建议下,在瑞典找到了投资,还请到了瑞典导演比约恩荣格来执导。

虽然格伦克洛斯已经答应出演女主角,但没有男演员愿意出演男主的角色。

后来,他们终于找到英国演员乔纳森普雷斯,来担任影片中丈夫一角。

事实上,乔纳森普雷斯的表演也为这部电影加码了不少,他和格伦是势均力敌、相辅相成的。

没有普雷斯这样强大的对手演员,格伦和《贤妻》恐怕也不会给人如此大的冲击力。

了解到影片幕后经历的这些故事,也不免感到唏嘘,很少有人知道,或者关心一部好作品诞生的背后,要遭遇多少的困难。

回到《贤妻》电影本身,影片聚焦一对年迈的夫妻,丈夫Joe Castleman是成功的作家,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。

他的妻子Joan Castleman端庄、善解人意,给予丈夫很多的支持与照顾。

这个故事,有关女性的选择,婚姻的妥协,也让人想到了去年一部同样探讨两性婚姻的法国爱情电影《阿德尔曼夫妇》。

只不过《阿德尔曼夫妇》是喜剧性的,其中的妻子出于自主的欲望帮助丈夫写作。

但《贤妻》是严肃沉重的,它更强调女性选择成为枪手的背后,所做出的妥协与牺牲。

这种牺牲首先是时代的缘故,在70年代的美国,女性成为畅销作家,仍然是少有的成功案例。

历史上有太多女作家经历了和Joan类似的经历,她们的作品要么石沉大海,要么被冠以男性的笔名。

原著作者梅格沃尔策的灵感也是来自她母亲的遭遇,后者曾经写过一本书,而被当时的媒体冠以“家庭主妇作家”的称呼。

电影里有一幕,Castleman刚到瑞典下榻的酒店接受诺贝尔奖组委会的接待时,所有工作人员自然而然地拥在获奖的丈夫身边,而身为妻子的Joan被冷落在门口,无人问津。

Joan以及无数像她一样,饱含才识的女性,似乎可以被看作是时代的悲剧。但是Joan本人并不想把自己当作受害者。

事实上,时代的限制或许仅仅是她做出人生选择的一个影响因素。成为影子写手,本质上也是Joan所做的一次自主选择。

换个角度来看,或许正是因为丈夫作家的身份,她才会嫁给对方,并且以这样的方式完成写作的梦想。

就像她反复强调的:自己并不擅长呆在聚光灯下,受人敬仰与任人追捧是她丈夫擅长的事情。

尽管他爱慕虚名、对妻子不忠、利用妻子才华,窃取妻子成果——并不是个非常讨喜的角色,但同时他也是个可怜的人。

可怜在于他拥有远大的抱负,却没有与之匹配的才华;可怜的是他明明需要崇拜自己的妻子,却无法离开明明比他优秀很多的女人。

而当四十年过去后,时代发生了改变,Joan也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是不是明智,或者正确的,这也成为了他们关系坍塌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
长久以来,Joan都生活在丈夫的阴影之下,对外努力扮演好一个贤妻的角色。

可是诺贝尔奖的到来,一点点唤醒了她对自我价值的思考,也让她开始意识到“贤妻”的人设意味着多少的自我牺牲。

影片里克里斯蒂安史莱特饰演的传记记者,在和Joan聊天的时候,替她在这段婚姻里的待遇感到不值:

在奉献与索求如此不平衡的关系中,我们内心的天平总是会倾向于弱者,更希望他们能够拥有勇气,变得强大。

《贤妻》中的Joe绝对不是一名合格的丈夫,他刚刚引诱完一个年轻的女人,转过头来又向妻子告白有多么的爱她。

于是毫不意外的,这对夫妻在宾馆套房里大吵了一架,矛盾尖锐到似乎永远都无法调和。

这个好消息,足以让那些致命的争吵与隔阂烟消云散,他们再度和好如初,亲密地相拥在一起。

太多的痛苦,太多的妥协,太多的不甘,太多的裂痕,总会因为一些微小细腻的美好而被抚平。

这也是为什么她默默牺牲奉献、压抑内心的憎恶与怨恨将近四十年的时间,最终还是选择原谅了丈夫。

如今了解了Joan这个备受压抑的人物,再来看下格伦克洛斯的表演,就能明白她的出色之处了。

影片大部分时候,格伦都是波澜不惊的神情,但从她面部细微的动态中,可以察觉到她内部涌动的情绪暗流。

诺贝尔奖组委会来电时,摄影机几个正面镜头,捕捉到了她在接电话时的微妙心情。

最初是睁大双眼的喜悦,紧接着镜头一切,她的眼神慢慢失焦,虽然耳朵还在听着话筒里的声音,但思绪已经走远了。

而她思考犹豫的究竟是什么,到后面我们也得到了答案——她与丈夫,到底谁才是诺贝尔奖的真正获得者?

影片的镜头始终跟随并锁定在格伦的身上,尽管她的角色在某些戏份中并没有任何台词,她仍然被放置在画面的中心地带。

很多时候,格伦是以丈夫的旁观者的身份出现的,而从她作为旁观者的表演中,还是可以很轻松地读出她内心活动。

这个时候她脸上挂起了职业假笑,但还是有些慌乱不自然的,非常明显地感受到她完全不善于成为人群的中心。

紧接着人们的关注点又重新回到她丈夫身上,她又再度屈居于旁观的位置时,表情立马舒缓自然了很多,带着淡淡的微笑轻松注视着丈夫。

而她最后唯一一场的爆发戏也是充满层次的,在愤怒、软弱、不舍、决绝、伤心和无奈等等情绪中自由切换,也精彩地演绎出角色对丈夫的复杂情感。

格伦克洛斯即将迎来她72岁的生日,除了几位超级大咖,像她这个年纪的好莱坞女演员,能够饰演主角的机会也并不算多。

但是我们并不能以年龄来限定她日后的可能性,而奥斯卡也绝非定义一个演员伟大与否的绝对标准。

作者 admin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